多地开设减重门诊 关注“胖”更要关心“人”

随着中国社会对体重管理话题的持续关注,减重门诊的开设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兴趣。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提出,应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专业的咨询环境和平台。近期相关报道显示,各地新开设的减重门诊数量明显增加。这表明医疗机构和社会公众对体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愿意提供或寻求专业指导和帮助。同时,业内专家也提醒医疗卫生机构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规范体重管理服务模式。在“国家喊你减肥”的背景下,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多地的医疗卫生机构已积极响应,开设了与减重相关的科室或门诊。例如,大连市已有十多家公立医院开设了减重门诊、减重诊疗中心和多学科体重管理门诊;青岛市共有40余家医疗机构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北京协和医院的体重管理联合门诊也于近日正式开诊,由临床营养科、内分泌科、中医科的医生共同出诊。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代谢减重中心主任孟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减重门诊数量的增加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大家越来越重视健康体重问题。当前减重门诊的显著特点是多学科协作,因为肥胖常伴随多种问题,单一科室干预难以取得满意效果,需要整合多学科优势,综合评估并联合施策。治疗肥胖的方案十分复杂,涉及营养方案、内分泌干预、心血管风险管控、运动康复、心理辅导、中医体质调养等诸多方面。多学科减重门诊需要将这些力量融合在一起,形成“联合作战”的效果。体重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指导。孟化认为,医卫机构在“体重管理年”活动中应提供“闭环管理”服务。减重门诊不仅为患者制定体重管理方案,还要跟踪随访,评估方案效果并及时调整。医疗卫生机构作为专业力量,应在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发挥权威作用,形成一套“多学科全周期管理”的闭环流程。最终,体重管理的“重点”是健康生活,而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减重。减重不仅要“减数字”,更要“加健康”。正如许多医疗卫生机构所倡导的,减重门诊的开设和运行应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效果为导向,不仅要关注“人的胖”,更要关心“胖的人”。

免责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平台转载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